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国际设计周 | 城市更新论坛成功举办


2020年9月28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SRC街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专题学术论坛“城市更新:存量时代激活街区城市动能的新逻辑”在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成功举办。论坛上,来自关注城市更新的研究、实践、管理等领域的各位专家就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街景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内驱动能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全程实时在bilibili进行视频直播和云端图片直播,线下线上皆引起了行业及公众的热烈反响。

论坛开幕由中国北京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易兰规划设计院合伙人、集团副总唐艳红女士进行开场主持。她指出,城市离不开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聚做各种交换的地方,包括物质上与精神上,因此它不仅应具有艺术装饰性在实现各种功能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可持续性、弹性韧性、生态多样性。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家都有很多的思考和探索。今天,在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个特别的时节,感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和SRC街景研究中心的共同组织以及对筹备工作给予的支持,同时也感谢东道主751国际设计节的有力配合,有幸在此举办关于城市更新的专题论坛。她预祝北京国际设计周拥有无限创造力。

◎中国北京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 理事,易兰规划设计院合伙人、集团副总 唐艳红

嘉宾致辞

◎751文化公司总经理 张军元

751文化公司总经理张军元先生致辞,分享了关于751的发展进程以及本次论坛:城市更新-存量时代激活街区城市动能的新逻辑、以及街景重构—(北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新成果展在751策划、组织及实施的因缘,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关注“城市更新”议题,并探讨存量时代下激活街区城市动能的新逻辑,特别邀请业内城市更新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街区建设方面做出突出成果的机构代表,通过分享全球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治理的经验与案例,以及北京和其他重点城市在城市更新、科技与文化街区营造、工业遗址改造等方面的成果,共同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与激活城市动能的发展模式及技术路径。


城市更新论坛

上半场


◎主持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 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院绿地生态所所长  王斌

王斌副秘书长首先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长王忠杰先生向751国际设计节大会组办方、演讲嘉宾和参会的业界朋友表示了致谢。值北京国际设计周之际,规划设计分会与SRC街景研究中心邀请来自高校、规划设计机构和创新团体的嘉宾共同对话存量时代激活街区活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本论坛作为2020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的主题论坛之一,希望论坛充分展现新时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和实践的跨界融合特性,丰富本次国际设计节“设计无距”的主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圆

演讲题目:城市更新的艺术动力

艺术发展逻辑显示,艺术创作与城市建筑同根同源,并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方向和成果。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重新以城市为创作对象,从单纯的视觉艺术走向着力于解决环境品质问题。借鉴于艺术的原创动力、独特视角和广泛传播,在城市更新领域凸显艺术思维逻辑,改变单纯通过物理空间改造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市民生活热情,提高城市活力和文化品质。从增量社会向存量社会变革的时候,需要跨学科融合科学与文化内容,探讨新的技术路径。我们就会意识到艺术在生活中、在未来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未来的城市竞争可以说是文化的原生动力的竞争。结合恒通国际创新园和恒通商务园的旧工业遗迹更新改造的实际案例,从策划、规划、设计和运营的综合视角出发,关注固有工业文化的价值评估,通过记忆传承和面向未来的文化景观构筑,凸显艺术思维下的城市更新逻辑方法。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丁奇

演讲题目:北京西城街道设计导则与北京老城街道更新设计实践探索

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街道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形象窗口。它不光代表形象、文化,还是许多城市设施的容器,容纳了复杂的管线和设施等。在北京老城区进行街道的更新建设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首先要注意价值观的重塑,要更多从行人和骑车人的角度去思考,然后街道更新要对老城杂糅的复杂空间进行统筹,另外街道更新还是一个管理的范畴,要协调许多相关的管理部门。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是以北京市西城的街道为调研对象,分析总结出一套能够提升西城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品味和街区活力的弹性控制和引导的原则和方法。导则的目的是在西城创造更舒适、更宜人的街道空间,构建更平等的出行方式,并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容纳当代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间。


◎易兰规划设计院项目合伙人、首席工作室主任 李雪松 

演讲题目:传统景观再生——屋顶上的儿童乐园

在简述从一座传统院落到幼儿园的改造以及其漂浮屋顶花园的设计过程同时,探讨景观再生。项目2017年开始召集教育、建筑、景观、室内等各专业开始立项。易兰景观设计从项目的概念阶段就介入参与,和建筑师马岩松事务所MAD合作共同打造一种室内外融合的开放性景观,充分理解建筑设计理念,在新旧建筑的碰撞中赋予更多探索空间,给予幼儿园更宽广的活动场所。通过周会的形式紧密沟通,历时两年直到2019年一期建设完成,幼儿园开园迎来了新的使用者。在保护古建与空间局促的双重限制条件下,屋顶成为无限的自由空间,是儿童活动的乐园。建筑布局呼应传统四合院的空间架构,尊重原有的建筑轴线,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与周边现代建筑进行结合展开整体设计。新建部分围绕三棵大树形成新的院落,与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呼应,让孩子们体会其历史空间的对话。景观设计上尽可能保留现状古树,去人工、重自然,运用不同质感的材料,激发孩子们的五感,使其在玩中学,体会最纯粹的历史与自然。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李倞  

演讲题目:行动导向的城市更新——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与大栅栏微花园

城市更新往往面对复杂的场地环境,涉及多个相关利益方,实施推进的难度一般比较大。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为了使复杂区域的城市更新可以更加高效的开展,需要探索一种与传统城市开发不同的项目推进方式。行动导向的城市更新强调采用过程式的推进途径,在面对复杂城市更新项目时,通过精心组织一系列事件和项目行动来推动城市更新项目的阶段性实施,并通过反馈和评估优化实施方向,争取获得更大的支持,以此促进更新的不断推进。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和大栅栏微花园项目,是北京一大一小两个完全不同的尺度的城市更新项目。我们都在不断尝试,利用一系列行动来推进北京的城市更新。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所所长、广东省规划协会风景园林分会副会长 于光宇

演讲题目:深圳回归人本的街道营造

基于深圳的城市特征,从深圳的城市规划角度,解释深圳城市建设与环境营造一系列行动背后的逻辑主线,即以人为本、持续为人服务,并以深南大道项目实践为例,详细叙述实践背后以人为本的思维转变,实现从封闭消极的防护绿带到开放共享的大道公园转变,让大道公园人人共享。所有的设计,都要回归到人的实际需求当中,面向更有温度的街道做更多的工作。深圳在不断地提升,努力地做它应该做的一些事情。现在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已经在影响到决策者,以及设计师、建设者。这就需要设计师有更多元解决问题的能力,秉承城市观、历史观、人文观的理念以及综合的手段回归人本的街道生活营造。

互动对话

◎对话主持人:王斌     

嘉宾:丁圆、丁奇、李雪松、李倞、于光宇
王斌:上半场的嘉宾演讲十分精彩,从艺术驱动力、街道导则引导、景观驱动更新、公众参与引导决策和回归人本等视角,探讨了街道更新的多维度实践,展现了激活街道活力、促进城市更新的多元模式。希望嘉宾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分享街道助力城市更新的感悟和展望。
丁圆:设计师做设计往往考虑的是正向过程,只考虑物质空间的问题,但成败并不完全在于此,反而可能在应用管理的阶段才会对设计产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评判。所以我们的项目,跟踪的时间都非常长,时间是一个项目成功保证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在于自己也在于公众的评价。
丁奇:城市存量发展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提质更新,这恰恰是风景园林职业的强项,存量时代对风景园林来说是个大机遇,但城市空间的更新还必须面对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李雪松:如前面几位老师所说,存量时代让设计师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复杂,这也是易兰发起SRC街景研究中心的初心,在街景设计过程中如何突破红线,把红线内外融合起来;以人为本,把街道还给人;同时注重文化的沉淀,这三点是我们非常重视的。

李倞:城市更新最大的特点就是涉及的利益方特别多,很难推进,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说设计师必须得有智慧,这是未来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于光宇:之前做景观设计我们习惯于做加法,但其实道路本身压力已经很大了,不断的复合各种功能会有很多问题,特别难解决,需要协调非常多的部门,和各种主体斗智斗勇,这就需要更多的历史观、人文观等的综合手段,以更好的实现我们的设计效果。


王斌: 台下也可以向嘉宾提问。

Q1:刚才听各位老师谈到了行业的很多挑战和困难,那有没有跨行业的令人鼓舞的经历或者想法?

丁圆:谈到跨界,我的体会多一些,无论从艺术到设计,从前期策划到后期管理,包括现在我们成立的科学和艺术研究院,思考如何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沉浸式景观当中。未来行业里边如何生存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控住“人”这一无限的变量,把屁股坐在自己的专业位置上,借助于别人脑袋思考问题,我觉得未来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Q2:现在城市比较保守,很多公共空间和设施不能共享,怎么激活这些封闭的城市?

丁奇:疫情过去后,规划设计师作为一种媒介要深入到社区,通过激活公共空间的方式走出来,院落一旦成为一个公共或半公共的空间,它就开放了。

李倞:有时候空间活力不足的原因是没找准人的需求,没协调好相关的利益。所以就需要做很多利益协商和考虑,跟不同的利益人沟通,慢慢的达成一致。这是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设计打开人的未来的可能性。

王斌:2018年总书记在成都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新理念,倡导城市建在公园中、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很多城市也开展了拆墙透绿、共建共享的新做法,这也是未来城市更新、激活公共空间新动能的趋势。

城市更新论坛

下半场

◎主持人: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北京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员,SRC街景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人  朱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副所长 刘华

演讲题目:城市记忆空间的蝶变——海口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实践

2018年,海口针对“城市病”问题进行全面城市更新。三角池位于海口老城中心,因其民生关注度高、问题典型突出、百姓认同度高被确定为海口城市更新综合性示范项目,是一项多专业联合的系统性城市更新工作。针对场地现状空间场所失色、生态环境堪忧、道路交通无序、人文精神暗淡等问题,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原则,聚焦场地问诊把脉,有的放矢针灸式更新,实现三角池片区“最海口”的目标愿景。


◎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副教授,北京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员 王淑芬 

演讲题目:基于健康促进的城市公园环境设计研究

城市公园与居民公共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居民心理疾病问题日益突出,探究城市公园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要素和机制,对建设高品质的公园环境具有现实意义。演讲聚焦城市公园对人群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健康促进的城市公园设计建议。


◎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王铮

演讲题目:智慧化街区更新实践

淄博景观互动装置,让城市空间因为人的个性化参与而重新焕发活力。幻光森林、拱泉隧道和互动喷泉分别激活了城市商业空间、社区空间和城市公园;望京小街的升级改造,将城市更新的边界拓展至街区小巷这类城市的“毛细血管”,我们不仅仅是对互动喷泉和语音垃圾桶设施的改造升级,还运用了AI人体姿态识别技术,提取“人”与“场”的关系数据并以可视化的方式重现,提升商业街区的智慧化管理和运营。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规划总监 韩亚楠

演讲题目:如何打造人人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多元参与+技术驱动下的双井微更新实践

本次演讲以井点一号、二号空间为案例,介绍了双井街道共同治理+智慧治理的微更新实践模式,如何在更新过程中吸引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融入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等新型技术和工具,以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的公共空间可持续更新。


◎光辉城市(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沈力

演讲题目:智慧城市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

Mars景观版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植物大数据,中国南北方几乎所有的数据都已经被录入Mars中,并且可以自动进行生成清单,输出植物的种植图和苗木表功能,希望以此功能为核心,打通三维设计和二维设计在景观里不可逾越的鸿沟。即将上线的光辉城市数字孪生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主要分成六大板块:城市要素表达、城市数据融合、城市数据中台、要素的解析、预案推演、反馈控制。希望与同仁们一起把Mars的智能设计平台、未来的数字孪生中国大数据平台做的更好。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展览部副总经理 宋明春

演讲题目: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首展——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项目推介

向大家介绍了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建设情况,和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的筹备情况,同时向在场专家和媒体正式预告了SRC街景研究中心与大会即将展开的紧密合作。

互动对话

◎  对话主持人:朱红      

嘉宾:刘华、王淑芬、王铮、韩亚楠、沈力、李泽琨 

朱红:海口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工程是一项多专业配合比较复杂的工程,请刘总介绍一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涉及它原来的用地性质的改变.、红线的突破等等,这种问题和当地的多个业务部门是怎么协调下来的?

刘华:这个项目的设计范围是我们和业主方协商确定的,包括道路空间、蓝绿空间,道路红线我们做了变化,就是把车行空间变窄了,人行空间与滨水空间融合在一起设计,这个项目我们其实突破了传统道路红线、蓝线、绿线的管理边界,更多的是将其以整体开放空间进行统筹考虑,实现了以人的空间体验为中心的多重空间的整合、融合、统筹设计。其实这样的项目,统筹管理界线,实现空间融合设计在海口、深圳等开放性城市来说比北京可能容易的多,但是现在北京也开始逐渐的放开。

 

朱红:王教授,你所做的基于健康促进城市公园环境设计的一些研究,对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那么再往下深入研究有没有制定一些设计导则或者设计规范这样的想法来提供给政府的相关部门?是否有这样的渠道沟通?

王淑芬:这个研究目前到导则规范还有一段距离,现阶段全国各个学校都开始对健康问题逐渐重视了,我们之前的研究更重视生理健康,现在更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研究从感性到越来越更科学,会有一些生理指标的测试,现在也在用多导测试仪来研究内在的影响机制。我们在设计教学中把这些研究成果做一个环境感知对学生的引导并用到设计中,也贯彻在我们工程实践中,希望将来能形成一个团体标准来指导实践。

 

朱红:甲板智慧的王总分享了很多好玩的互动装置设施同时也有一些用于管理的智慧研发,那么目前从客户需求角度来说互动装置和用于管理的各占的比重是什么样的状况?发展前景如何?

王铮:现状实际上我们落地的项目过程当中偏互动类型的项目多于偏管理的,管理市政项目比较喜欢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回报周期是很长的。但是像地产项目和一些想要打造网红的项目,希望短期内给他带来一些营销,或者是政绩,互动的项目最有效,从我们自己自身来说,我们公司想要长期走下去,需要不断的探索管理,但为了生存我们互动相对多一些。


朱红:双井的微更新项目好像是社区更新的试点项目,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网上也有评论说,这个做法重新塑造了城市观,从你们自己的亲身体会和角度来说,这个做法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韩亚楠:首先说一下我们井点一号在于我们双井街道的角色,我们是街道责任规划师,我们希望在双井打造特别好的样板间,同时也在想怎么复制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先把我们的方法论先在井点一号磨炼下来,我们做之前也没有完整思路,做完之后发现空间可以这样做,想要加入更多的可能性,逐渐做成模块推广,可能也是像刚才王总提到的我们也有一些定制化的东西,具体到不同的项目里边,根据用户的需求,本地的特色做一些定制化的东西。

 

朱红:沈总你最后的分享在视觉上很惊艳,想知道,你们所做的这些技术研发目前市场上的接受度和真正去使用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前景如何?

沈力:接收度这三年是稳固提高的,设备保有量在增加,但是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预期。如果说的专业一点,关注到这个英伟达30系列发布以后,对实时渲染实时支撑会有一个更好的呈现。我们随着软件硬件生态系统包括5G的发展,比如我们也一致认为5G到来对VR有质变的提升,这些都是在等待,或者我们裂变前夜。


◎SRC街景研究中心北京办公室负责人 李泽琨

朱红:作为本次“街景重构”展览和“城市更新”论坛主要组织者之一,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请您也给大家做个介绍吧。

李泽琨:我作为SRC街景研究中心的北京办公室负责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能够参与到这次活动当中来。随着城市精细化建设与管理,单单依靠某个学科或某种技术路径已经很难解决我们现在面对复杂多元化的问题,我们一定需要更多的专业协同。SRC成立之后,看到行业越来越多的提到“街景重构”这个词,我们从专业上有一定的认知,但大众了解什么是街景重构吗?还没有。街景重构不止是专业话题更应该是社会话题,欢迎每位公民都来分享您的观点。所以我们希望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平台,让大众看到并思考街景重构是什么,并不断拓展它的内涵和外延。


◎论坛嘉宾及工作人员等合影


主办单位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

SRC街景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

中易论坛、易兰规划设计院、中规院风景院


协办单位

 北京女风景园林师协会 、城市象限、光辉城市、甲板智慧、RAC STUDIO


媒体支持

《中国园林》杂志社、《风景园林》杂志社、《景观设计学》期刊、哔哩哔哩、规划中国、筑龙网、《中国花卉报》社、ARCHINA 建筑中国、园景人、景观周、理想邦、GARLIC咖林、乙未文化、风景园林智库、邂逅景观、建筑档案、在库言库、城市导报



论坛活动开始之前,SRC街景研究中心邀请各位嘉宾共同参观了“街景重构”成果展。各位专家学者认真观摩,彼此交流感想,对许多展品作出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街景重构”成果展极大的促进了业内在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街景设计研究领域的互相交流,又向公众展示了规划师与设计师们在塑造美好城市街道环境方面的积极探索,举办的非常成功。


◎嘉宾合影

◎向嘉宾介绍SRC校企联合毕设教学成果




推荐阅读:


扫描二维码添加SRC小编微信

获取更多动态

欢迎更多合作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